药品采购供应质量管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制度的目的
规范医院医疗工作中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
加强药品在采购供应环节的质量监管。
保证药品引进的安全性、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性。
药品采购供应的标准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定医疗用药品目录。
药械科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和定期修订《医院药品目录》。
新药的遴选与引进须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通过。
药械科药库负责药品的采购、存储、养护、下送工作,并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和保存管理制度。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医疗用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采购、存储管理由相应部门负责。
药品质量监管
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药品质量管理小组,监督药品采购、供应、使用各个环节。
定期检查药品使用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并进行追踪改进。
监督全院药品采购、供应、使用各个环节药品质量制度的落实。
建立各药品经销企业的有效资质档案材料,并对新增药品经销单位进行资质审核和讨论。
采购流程管理
供应商选择:建立严格的供应商选择机制,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
采购合同签订: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采购执行:按照采购计划和合同要求,及时执行采购任务,并对采购过程进行监控。
到货验收:药品到货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验收,确保与采购订单一致,并做好验收记录。
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对采购的药品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质量追溯:建立药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每批药品能够追溯到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及时收集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库存管理
库存控制:根据药品的使用频率和有效期,合理安排库存,避免过期药品的积压,并建立预警机制。
有效期管理: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及时处理过期药品。
监督与评价
内部监督:对药品采购、供应、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药品质量制度的落实。
其他相关规定
药品经营企业应当严格执行药品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准则,确保药品在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
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药品可追溯。
这些规范旨在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机构在实施药品采购供应质量管理规范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药品采购和供应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