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用巨大的力量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常用于形容在危急时刻采取果断措施扭转不利局面。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力:竭力、尽力;
挽:挽回、扭转;
狂澜:比喻汹涌的波涛,引申为险恶的局势或危机。
二、出处与典故
文学出处:
该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原指通过阻拦百川东流,挽救倾倒的波涛,后比喻挽救危局。
历史典故:
东晋谢安 :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稳定东晋政权40余年;唐朝郭子仪:
单骑退回纥,平定安史之乱,巩固唐朝统治。
三、用法与近义词
用法
动宾结构,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中起支柱作用;
持危扶颠:扶持危困,救助颠沛;
扭转乾坤:彻底改变不利局面。
四、文化意义
该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机中的担当精神,常被用于形容政治家、文学家等在历史转折点的关键作用,如韩愈用此语挽救儒家学说危机,丘逢甲在《岭云每日楼诗钞》中借喻抗争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