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长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yǔ shì cháng cí, 指离开人世,去世。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一生已经结束,与尘世永远告别。它含有褒义,多用于敬仰的人,表达对其一生的尊重和缅怀。
成语出处
汉·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成语用法
作谓语:例如,“他因病与世长辞。”
作定语:例如,“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与世长辞后,人们无不感到惋惜。”
成语近义词
寿终正寝:指年纪很大才死,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呜乎哀哉:表示悲哀叹息。
玉陨香消:比喻女子死亡。
成语反义词
万寿无疆:祝愿人长寿,没有尽头。
长生不老:比喻永远活着,不会死亡。
青春永驻:比喻青春永存,不会衰老。
成语情感色彩
中性成语:虽然表达的是死亡,但通常带有敬仰和怀念的情感色彩。
这个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