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业务内容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业务方面的知识,使参加培训的人才对公司业务有一个熟悉和了解,方便以后参与公司的管理和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注意培训内容不应太细化,要有整体性。
管理知识培训
管理出效益,作为人才,需要对管理知识有提高,掌握好的管理方法,以促进公司的良性发展。管理培训内容应结合公司实际,不要太空洞。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课程安排不应仅局限于本系、部,甚至本教研室所开设的课程。确属两个系、部的交叉课程,请相关系、部协商确定后,报教务处审查,由分管院长审批。
课时与学分控制
每学期的周课时不得突破25课时,总课时应控制在2600课时左右,应修的学分为145至160。各门课程(部分课程除外)原则上16个课时为1学分(学分取整数,四舍五入),公共选修课每门不超过2学分。阶段性实习(实训)每1周计30课时,每1周计2学分。
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每个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供给侧),同时要考虑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的社会需要(需求侧),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和谐统一。培养目标的表述要避免抽象,导致达成度难以评价。
职业类型与本科层次的平衡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找到职业类型和本科层次中的平衡点尤为重要。吸纳、借鉴普通本科教育好的建设经验,结合机器人创新大赛,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培养及宽口径就业。
服务发展、就业导向、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应服务发展、就业导向、全面发展。服务面向的针对性培养过程职业性职业岗位(群)的适应性。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性;人才质量的评价尺度。
培养过程的系统优化
根据培养目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作用、课时比例等,都应在方案中科学规划,确保方案是科学可行的行动计划。
合作育人
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合作育人,合作确定目标规格、合作开展职业能力解析、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实施教学、合作实训条件建设、合作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方案是校政企合作的产物,需要多方智慧的结晶。
方案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宪法”,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方案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
通过以上注意事项,可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