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然自若”和“宠辱不惊”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泰然自若
基本含义 形容人在紧急或异常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神情如常,不慌乱。
出处
源自《金史·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形容面对敌人攻击仍保持镇定)。
近义词
安之若素、若无其事、不动声色、面不改色。
反义词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惊慌失措。
二、宠辱不惊
基本含义
指对荣誉和耻辱都能保持平静心态,不受外界评价影响,常与“宠辱若惊”连用。
出处与演变
字面与本义: 原指《老子》中“宠辱若惊”的反义状态,后演变为“宠辱不惊”,强调对得失的淡然处世。 典型例证
近义词 安之若素、处变不惊、泰然处世。
反义词
惊慌失措、欣喜若狂、动辄发怒。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核心差异
“泰然自若”侧重于在突发情况下的镇定表现,而“宠辱不惊”更强调对长期得失的哲学态度。
两者均体现一种超脱境界的处世哲学,常被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者的内在修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这两个成语既独立又互补,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关于心态与修养的重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