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 古代中国的教育传统。在古代,人们使用汉字来记录语言、表达思想和传承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字系统,并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经典文献和古籍,如《诗经》、《论语》、《史记》等。这些经典文献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还传递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来源是古代中国的教育传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