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源于唐代
最早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出现在唐代。唐太宗贞观年间,征讨突厥得胜,于八月十五凯旋回京,商人向唐太宗献饼祝捷,李世民将胡饼分给群臣享用,并改名为月饼。
源于元代
元末时期,朱元璋联合民众起义反抗元朝暴政,利用月饼传递消息。起义成功后,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食品赏赐群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源于祭月
月饼最初是作为祭月的供品,后来逐渐演变成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寓意人月两团圆。
源于太师饼
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被认为是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芝麻、胡桃等辅料,制作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称为“胡饼”。
源于嫦娥奔月
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杨贵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综合以上说法,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可能源于唐代,与祭月、庆祝胜利和传递消息等多种因素有关。到了明代,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月饼不仅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