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西汉时期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穷苦小孩,他酷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无法购买足够的书籍和油灯。为了能够读书,匡衡给有钱人家打工,换取书籍,并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学习。没有灯光的夜晚,他发现东边的墙壁透进了一丝微弱的灯光,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他灵机一动,拿起小刀,将墙壁的缝隙挖大,让更多的光线透进来,从而在夜晚借光读书。
匡衡的勤奋与创新,使他在学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最终成为西汉时期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他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了“凿壁偷光”这一成语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