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简短文言文小故事包括以下几个:
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囊萤夜读 原文:
胤工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车胤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铁杵成针 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义,还卒业。
译文:李白年轻时在象耳山下读书,未能完成学业,弃学而去。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杵,李白问她为何要磨铁杵,老婆婆告诉他想磨成一根针。李白深受感动,决定回去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代大诗人。
韦编三绝 原文: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译文: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由于翻阅的次数太多,导致穿连《易经》竹简的牛皮条断了好几次。司马迁用韦编三绝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锲而不舍、勤学苦读。
悬梁刺股 原文:
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译文: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用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另一头拴在自己的头发上。每当他感到困倦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他的头发,疼痛让他醒来,继续读书。通过这种方法,孙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