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创作的一篇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鲁迅在作品中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他通过狂人的内心表白这样一种角度,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病态,并且在文章末发出了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期盼。
此外,作品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并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的作品态度是批判与反抗,通过狂人的形象和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未来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呼唤着变革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