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一般观测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形观测点:
主要观测地形变化,如山体滑坡、岩崩等灾害。通过观测水平角、凹槽、崖顶、崖脚等地形特征,掌握灾害变化趋势。
地表裂缝观测点:
观测地表出现的裂缝及其变化,为预测灾害提供依据。细小裂缝的增加、宽度及偏转角的变化往往预示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
地下水环境观测点:
设在灾害活动区地下,观测地下水压强、水位和水化学性质的变化。能为灾害预报提供及时有效信息。
应变观测点:
设置应变器用于观测应力变化,有利于掌握灾害活动有无及强弱。利用测量数据预报可能发生的灾害。
隧道和水库观测点:
设在隧道和大坝的关键部位,对隧道内外摩擦变形和水库底部沉降等进行监测,发现隐患。
变形观测点:
地质灾害发生时,可以通过变形观测点记录地面或者建筑物的变形,据此判断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
地震观测点:
地震是引起多种地质灾害的常见因素,通过地震观测点可以记录地震发生的强度、震源深度等信息。
地下水位观测点:
部分地质灾害受地下水位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地下水位观测点可以判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地面形变监测点:
通过设置地面形变监测站点,监测地表的垂直和水平位移,以及地表裂缝、塌陷等情况。这些监测站点可以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和地表位移监测仪等设备。
地下水监测点: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和水质,以及地下水压力的变化,来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地下水监测站可以包括水位计、流速仪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
地质力学监测点:
通过监测岩石和土壤的应力、应变、裂缝和倾斜等参数,来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这些监测站可以包括测斜仪、应力计、应变计和裂缝计等设备。
气象和水文监测点:
通过监测降雨、温度、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参数,以及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位、流量和流速等水文参数,来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这些监测站可以包括气象站、水文站和水位计等设备。
遥感监测点:
通过遥感技术,如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等手段,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测。遥感监测可以获取地表形变、植被覆盖、地表温度和水文特征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地质灾害的征兆和预警。
地质调查和勘查点:
通过对地质结构、地层、岩石和土壤的实地调查和勘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特点,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依据。
沉降观测点:
全面了解、监测和应对地质灾害。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项目中,沉降观测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观测点通过不同的监测手段和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提高抗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