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时间:2025-03-24 12:11:52 说说文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及太阳直射角度变化共同作用。

掌握四季与气温、昼夜长短的关系。

科学探究

- 能通过模拟实验(如地球仪公转、手电筒模拟太阳光)验证假设。

- 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如不同倾斜角度的照射效果)。

科学态度

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和反思的科学习惯。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关系

地轴倾斜对太阳直射角度的影响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通过模拟实验抽象出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

展示春夏秋冬四季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季节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猜谜游戏:通过古诗“三人同日去观花”等谜语,引出地球公转的概念。

2. 新授内容(20分钟)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 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周期约1年,形成四季更替。

- 讲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及其对四季研究的贡献。

地轴倾斜的作用

- 地轴倾斜约23°,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

- 通过地球仪演示,展示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冬分的移动规律。

四季与太阳照射的关系

-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气温最高。

-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最低。

3. 实验探究(15分钟)

模拟地球公转实验

- 使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公转过程,观察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角度和影子长度变化。

- 记录数据: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冬至时太阳直射极点。

对比实验:地轴倾斜的影响

- 用两根立柱和手电筒,模拟不同地轴倾斜角度(如0°、23°),观察地面阴影变化。

- 结论: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角度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四季形成的关键因素: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太阳直射角度。

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绘制四季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

五、教学资源

地球仪、手电筒、立柱等实验材料

四季图片、视频资料

哥白尼相关文献(可选)

六、教学建议

小组合作:

实验环节建议分组进行,培养协作能力。

多媒体辅助:结合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天文现象。

延伸拓展:引入极地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关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