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论点及代表人物,可以总结如下:
性善论
代表人物:孟子
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固有的。
性无善无恶论
代表人物:告子
观点: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善与恶都不是性,而是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变。
性有善有恶论
代表人物:荀子
观点: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的恶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不良的结果。
性朴素论
代表人物:老庄
观点:老庄主张清净无为,认为无知、无欲、无为的原始素朴状态才是人类的善良本性。
性三品论
代表人物:韩愈
观点:韩愈提出“性之三品,情之三品”的学说,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的人性通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中品和中品以下的人性则有所不足或违背这些德性。
人性自私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观点: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人性自私,这是其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人性同情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观点: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认为人性有基于同情的利他倾向。
人性灰色论
代表人物:鲁迅
观点:鲁迅认为人性是灰色的,既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黑色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会结出恶之花。
支配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非理性
代表人物:大卫·休谟
观点: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和情感,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
这些关于人性的论点及代表人物涵盖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反映了人类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