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取,但并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因此要抛弃主观臆念,这样才能客观地观察到事物的微观世界;在此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以观察事物的宏观世界。两者同一个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其中的奥妙又宏大又深邃,这里是打开所有微观世界的大门。
注释:
道:可以言说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眇:微妙之处。
徼:边际。
玄:深奥,奥妙。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样子是美的,并且都要求变成同一个模式,这种“完美”的做法是“可恶”的行为;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善,就无所谓善了。存在和不存在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需要相互平衡,长和短需要相互比较,高和低需要相互成就,声音需要相互合谐,前后需要相互追随。因此,圣人可以在“无为之事”中安住,用行动而不言说而教导,让万物无所作为而又不拒绝它们,生出万物,又不占有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不居功自傲。这就是为什么他永远不会被遗弃。
注释:
恶已:恶已经存在了。
不善已:不善已经显现了。
相成:相互依存。
相刑:相互约束。
相盈:相互成就。
相和:相互和谐。
相隋:相互追随。
无为之事:不刻意为之事。
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教导。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对万物没有特别的恩爱,把万物当作草木对待;圣人对待百姓也没有特别的恩爱,把百姓当作草木一样。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空虚但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多余的言辞会让人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注释:
刍狗:草编的狗,比喻万物。
橐龠:古代乐器,比喻天地的运行。
守中: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十一章
原文: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有益于生命的叫做吉祥,心灵控制气息叫做坚强。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是因为不符合道。不遵循道的事物早就消失了。
注释:
益生:有益于生命。
祥:吉祥。
心使气:心灵控制气息。
物壮:事物过于强壮。
不道:不符合道。
第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译文:天下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是天下的根源。既然找到了根源,就可以了解它的孩子。了解了孩子,再去守护根源。这样,终身都不会遇到危险。
注释:
始:指天地万物的起源。
母:根源。
子:指天地万物。
这些译文和注释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意境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