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

时间:2025-03-23 11:53:49 励志文案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由老子所著。以下是一些《道德经》的原文及其译文注解: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命名的事物,不是永恒的事物。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注解:

这一章是《道德经》的总纲,阐述了道的玄妙和深奥。道是不可言说的,超越了一切有限的语言和概念。通过“无”和“有”的观察,可以领悟到道的奥妙和变化。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注解: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相对性和圣人的无为而治。通过对立统一的思想,阐述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强调了圣人顺应自然、不居功自傲的品质。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盗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解:

这一章讲述了圣人的治理理念,强调无为而治,通过减少欲望和竞争,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停留在众人厌恶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有能力,行动善于顺应时机。正因为不争斗,所以没有过失。

注解:

这一章用水比喻最高的善,阐述了善的多种表现和品质,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神与形体统一,能永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