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其神话传说主要与以下三个故事紧密相关:
一、屈原投江
背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流放至汨罗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后,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习俗起源:
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屈原遗体,开始向江中投米团(粽子),并划船打捞。后发展为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以此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二、伍子胥复仇
背景:
伍子胥为父兄被楚王杀害,后助吴伐楚,功成名就。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其宝剑,伍子胥自刎于吴京(今苏州)东门,并预言越国将灭吴。
端午关联:
夫差于五月五日将伍子胥尸体投入大江,此后吴越争霸的恩怨成为端午的重要记忆节点,江南地区尤以纪念伍子胥为主。
三、曹娥寻父
背景:
东汉上虞人曹娥,父亲溺于江中身亡。她年仅十四岁,沿江号哭十七天,终在五月五日找到父亲遗体并抱出。
文化影响:
曹娥的孝行感动天地,后人建曹娥庙、立碑颂扬,其殉父事迹与屈原精神并称端午两大象征。
其他相关传说
白娘子喝雄黄酒:传说白娘子为避法海之难,端午饮雄黄酒现原形,成为民间戏曲经典。
夏至说与恶日说:部分学者认为端午源于上古夏至节或驱邪避疫的“恶日”观念,但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
总结
端午节的神话传说以屈原投江为核心,伍子胥复仇和曹娥寻父为重要分支,共同构成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故事不仅解释了端午习俗的起源,也传递了忠诚、孝道与爱国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