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无过”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原文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被视为一种美德。
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灵公因为厨师炖的熊掌不烂,就残忍地将厨师处死。士季和赵盾两位大臣进宫劝谏,晋灵公虽然口头上表示悔改,但行为依然残暴。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谚语的出处,用来提醒人们,犯错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认识到错误并努力改正。
这句谚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引用,用以劝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勇于认错,并积极寻求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