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摘抄及赏析?

时间:2025-03-24 11:35:13 励志文案

《阳关雪》是余秋雨的一篇著名散文,全文通过对阳关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民族自豪感。以下是该文的摘抄及赏析:

摘抄

开头部分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寻找阳关的过程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阳关的景象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历史与人生的联想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结尾部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决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赏析

历史与文化的反思

余秋雨通过阳关这一历史遗迹,反思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和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他认为,古代文人的诗文虽然短暂,但其影响力却深远,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情感与景色的交融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阳关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民族精神的感慨。雪的荒凉与肃杀,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民族的苦难,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敬畏与怀念。

哲理性的思考

余秋雨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会成为后代人们的生命体验?阳关的坍弛不仅仅是城墙的消失,更是民族精神的垮坍。这些问题促使读者反思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独特的视角与表达

余秋雨以独特的视角和洒脱的行文,将阳关的荒凉与历史的厚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字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还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综上所述,《阳关雪》不仅是对阳关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人生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和感悟。通过这篇文章,余秋雨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