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课环节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组织教学:
这是上课开始教师所采取的必要手段,目的在于安定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唤起学习情绪,使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做好听课的一切准备,以保证课堂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并有秩序地、顺利地进行下去。
检查复习:
也称为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后,不是立即讲授新课,而是进行检查提问,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通过检查提问,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复习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完成作业,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习惯,并借此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在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顺利导人新课,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讲授新教材:
这是综合课结构中的中心部分,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并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讲授新课是教师进行逻辑推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要抓住重点,巧破难点,揭示本质,要精练地将知识的基本要素展现出来。讲授中要全面贯彻教学原则,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灵便、最有效的讲授方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为此,讲授开始,要向学生简要说明学习新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以便学生从总体上有所把握,引起学习的愿望与动机。讲授结束时要进行小结,归纳、概括讲授要点,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印象。
巩固新教材:
综合课,在传授新知识后,一般都要随堂进行复习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本节课所教的知识能当堂消化理解,加深巩固。没有巩固,就不能发展记忆,不能形成技能、技巧。随堂复习巩固不仅可以判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程度,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弥补遗漏(如属普遍未理解的主要问题,还需安排在下节课中重新讲解);而且可以通过初步运用新知识的练习,形成一定技能,为顺利完成课外作业打下基础。随堂巩固新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依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如由教师复述讲授的要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或由学生复述讲解重点内容;或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划出重点;而更多的是设计适量课堂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随堂检查指导,并列举典型问题,集体进行分析,等等。
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结束前,一般都要留下两三分钟布置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独立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作业的内容要体现讲授重点,分量适当,难易相问,富于启发性,避免让学生完全机械地重抄课文。布置课外作业应向学生提出要求,指出须注意的问题和完成的时限。对于难度较高的习题,必要时还可以作一些启发性的提示,指明思考范围,排除学生练习时的障碍。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及时收交检查,认真批改、评阅。
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小学综合课的基本框架,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