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是一个汉语成语,直译为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用来形容 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行高尚,不占他人便宜。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是“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在《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记载了孔子在鲁国为政时,社会风气良好,道不拾遗。此外,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后,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这也是道不拾遗成语的典故之一。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治安良好,人们诚实守信,不贪图不义之财。例如,在《汉书·何并传》中,有“为长陵令,道不拾遗”的表述,说明当时的长陵县令治理有方,社会风气良好。
综上所述,道不拾遗这个成语通过描述路上没有人拾取他人失物的情景,来赞美一个社会或地方的风清气正和人民的道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