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 苏轼哲理:
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点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哲理: 人生路茫茫,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身处最高层,便不再害怕,用平常心对待即将发生的一切,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所有困难。《游园不值》
- 叶绍翁
哲理: 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关不住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必然的。《登鹳雀楼》
- 王之涣
哲理: 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观书有感》
- 朱熹
哲理: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冬夜读书示子聿》
- 陆游
哲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 朱熹
哲理:
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借助客观的事物之后,以往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这些古诗通过不同的景象和比喻,启迪人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更加从容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