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这一成语确实出自《论语》,具体出处为《论语·季氏》中的名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注:部分版本写作“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具体解析:
成语含义
该成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因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而分裂瓦解,无法维持统一和稳定。例如:
> 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康子权势过大,意图攻伐邻国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路劝阻未果,孔子认为季康子的行为会导致“远人不服”(远方诸侯不归附)和“邦分崩离析”(国家分裂无法自守)
相关原文
完整句子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综上,该成语通过孔子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统治者失德对国家稳定的破坏作用,成为后世形容政治动荡的经典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