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大专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稀缺且备受尊重的。以下是有关当时大专生情况的一些要点:
稀缺性
在60年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全国每年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录取人数都非常少。本科生每年不到10万人,大专生也不到10万人。
学历层次
大专属于专科层次,而大学是本科层次。
学制
大专的学制通常是三年,而大学的学制一般是四年。
毕业后级别
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各行业,定位行政22级干部,相当于科长水平。
大专毕业生分配到任何单位,都是行政23级干部。
社会地位
大学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都被视为重要人才,但大学毕业生地位稍高一级。
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艰苦,社会物资匮乏,但大学生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就业情况
大学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都被包分配工作,但具体分配到的行业和岗位可能有所不同。
对比现代
与现代相比,60年代的大专和中专教育在知识程度、考试难度和考试内容上有较大差异。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考试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包括外语等科目。
个人发展
60年代的大专毕业生,如您的母亲,可能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体制外的高薪工作而对同学聚会失去兴趣。
以上信息综合了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和历史背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理解60年代大专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