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一丝不苟”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言语表达上极为认真、细致,注重每一个字句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疏漏或不当表达。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核心词解析 “一丝不苟”:
原指工匠制作器物时,连最细微的丝线都不马虎,现引申为做事(包括说话)极其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细节。
“苟”:本义为草率、马虎,此处作反义词使用,强调严谨态度。
整体理解 该成语通过“一丝”(极小单位)与“不苟”(不马虎)的结合,突出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常用于形容学术研究、工作汇报、公开演讲等需要高度专注的场合。
二、用法与结构
语法功能:
可作谓语、定语或补语,例如:“他报告工作时一丝不苟”。
近义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有条不紊。
反义词:马马虎虎、粗枝大叶、随随便便。
三、典型例句
工作场景
“科研工作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必须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任何小错误都可能导致重大后果。”
学术写作
“她写学术论文时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用词,确保逻辑严密。”
日常交流
“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一丝不苟,避免模糊回答。”
四、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原文描述知县见世叔(范进)办事极为认真,连送来的牛肉都未私自接收,以此体现其严谨作风。
综上,“说话一丝不苟”强调在言语表达中追求精准与严谨,是形容人责任心强、专业素养高的重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