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作以“诗史”著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以下是关于他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信息
生卒年:712年2月12日—770年
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籍贯: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祖籍襄阳
主要成就: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尊为“诗圣”,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二、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与教育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他自幼学习诗歌,15岁便以诗名扬,但一生仕途坎坷,仅任过左拾遗等小官。
漫游与长安时期
三十五岁前,杜甫漫游齐赵、梁宋,结识李白、高适等文人,创作了大量五言律诗和古体诗,如《望岳》。天宝年间至长安应试失败,因李林甫陷害,长期困顿于长安。
安史之乱与流亡生涯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至成都,后居杜甫草堂。期间被叛军俘获,经历颠沛流离,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动荡的诗篇。
三、诗歌特点与影响
现实主义风格: 杜甫诗以社会写实为核心,关注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史”。例如《三吏》《三别》揭露了战乱对普通人的影响。 思想内涵
历史价值: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对后世诗人及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四、后世评价
杜甫被宋代赵翼评为“诗史”,其作品开创了唐代社会诗的新范式。他的诗不仅记录历史,更通过艺术手法传递人文精神,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