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故事最早出自《宋史·杨时传》,讲述的是北宋时期学者杨时和游酢在求学过程中,遇到老师程颐闭目养神,便在门外恭敬侍立,直到雪积一尺深。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程门立雪”,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官吏。他一生致力于学问,曾师事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杨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
游酢也是北宋时期的学者,与杨时一同拜程颐为师,他们在程家门外等待程颐醒来时,身上积满了雪,这一幕深深感动了程颐,也成就了“程门立雪”的佳话。
程颐(1033—1107),字正叔,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与兄长程颢共同创立了“洛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颐的学说后来被南宋的朱熹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程朱理学”。
综上所述,“程门立雪”的故事是由杨时、游酢和程颐三人共同演绎的,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他们尊师重道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世尊师重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