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心者人必诛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思想 该成语强调通过揭露和谴责一个人的思想、动机或用心来达到惩处效果,而非仅针对其外在行为。例如,通过批评某人的恶意或不良意图,使其意识到错误并收敛行为。
引申含义
可扩展为对不良行为背后动机的揭露,强调“以正视听”的作用。例如,赵盾因纵容盗贼被定罪,正是因为他纵容了犯罪动机,而非直接参与犯罪行为。
二、出处与背景
典故来源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霍谞传》,原文为“《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指《春秋》的编撰原则是依据事情的本原(情由)判定过错,而处罚其动机(诛意)。
历史典故
《春秋》记载,许止虽弑君但无罪,赵盾因纵容盗贼被定罪,正是“诛意”的典型体现。
三、用法与结构
结构: 主谓宾结构 “诛心”作主语,“人必诛之”作谓语,指代被揭露者。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口诛笔伐、指桑骂槐
反义词:诛心者人必宽之(假设性表达,非固定成语)
四、示例
正面示例:对于学术造假者,不仅需公布其错误,更需批判其学术不端动机。
负面示例:网络暴力往往仅针对表面行为,而忽略深层次心理问题。
总结
“诛心者人必诛之”强调通过揭露内在动机实现道德审判,体现了中国古代“仁义”思想中对道德自觉的重视。在现代语境中,常用于批评空洞指责而忽略根本问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