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主要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与故事: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节只是节气的名称,后来与寒食节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与寒食节的关系
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而设立的,传说中晋文公为了感谢介子推的救命之恩,将其定为寒食节并禁止生火做饭。
清明节则是在寒食节后的第二天,用于祭拜和缅怀先人。在唐朝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成为主要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曾随国君重耳流亡国外,历经艰辛。在最困苦的时刻,介子推不惜割股疗饥,以救君一命。
当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时,介子推却选择隐居山林,与母亲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晋文公欲求贤才不得,心中忧闷,一日漫步于山中,见百草权舆,思及旧事,倍感凄凉。他下令放火烧山,只为逼介子推出山。谁知,大火三日不绝,待火光熄灭,只见介子推背靠大柳树,已与这世界别过。
晋文公悲痛欲绝,遂将这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只吃冷食,以为纪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还有开展诸如斗鸡、打球、荡秋千等之类的体育活动。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过去戴柳也是清明习俗之一。
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条。“井井有条”这一成语,据说就是从这里来的。
综上所述,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感恩的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