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作为高中语文必修2的经典篇目,其文言现象丰富多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错 通“措”(措施):《离骚》中“偭规矩而改错”实为“偭规矩而改错”,意为违背规则而做错误之事。邑
通“悒”(忧愁苦闷):在“忳郁邑余侘傺兮”中,“邑”通“悒”,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愤。
离通“罹”(遭受):如“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表示遭受责难。
章通“彰”(显著):诗句“芳菲菲其弥章”中,“章”通“彰”,形容香气浓郁、光彩显著。
反通“返”(返回):在“延伫乎吾将反”中,“反”通“返”,表达归隐之意。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虎豹之穴”中“虎豹”本为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象征危险或权贵。 例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木兰”“秋菊”为名词活用为意象载体。 三、象征与比兴手法 全诗以香草美人(如“扈江离与辟芷兮”)象征高洁品格,以“恶草”“群芳”象征奸佞小人。 与《诗经》不同,《离骚》的比兴多与内容融合,如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比兴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四、其他特色 神话与现实的融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象征手法:
比兴手法的创新:
结构上的浪漫主义:通过“九死未悔”的悲壮与“朝饮木兰”的洒脱形成对比,展现情感的波澜起伏。
以上现象体现了屈原如何通过文言文创新表达个人遭遇与时代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