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如下:
王羲之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柳公权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卫铄
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陶宗仪
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
陆机(西晋):
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作书须有此气象。
欧阳询(唐代):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例如,“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冯武(清代):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沈括(宋代):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解缙(元代):
用笔存乎其人。
陈绎曾(元代):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刘熙载(清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林蕴(唐代):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这些名言不仅涵盖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创作心态,还体现了书法与佛法的关联,以及书法家的哲学思考。希望这些名言能对书法学习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