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其基本形式为 四句,每句 七个字,全诗共 28个字。以下是具体说明:
基本结构 七绝由四句组成,分别为:
- 首联
(第一句)
- 颔联(第二句)
- 颈联(第三句)
- 尾联(第四句)
格律要求
- 押韵: 第二、四句末字需押平水韵或中华新韵 - 平仄
- 对仗:部分作品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历史演变 七绝起源于汉魏南北朝,至初唐、盛唐时期成为主流诗体,因每句七字得名“七绝”。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严格格律体系,与五言律诗并称“近体诗”。
示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四字,押韵工整,是七绝的典型代表)
补充说明:
七绝与五言律诗同属近体诗,区别在于七绝短小精悍,五言律诗篇幅较长;
七言绝句中,完全不守平仄者称为“七言古绝”,但此类作品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