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母的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篇章,以下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及赏析:
一、经典名篇
《游子吟》——孟郊(唐代)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以母亲为线、游子为衣的意象,细腻刻画临行前缝衣的深情,以“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孝心,难以报答母爱的博大。
《十五》——王安石(宋代)
>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赏析: 通过“杜宇啼血”的意象,表达对远在扬州母亲的思念,南北相隔却心系彼此的深情。《思母》——王安石(宋代)
>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赏析: 以芦花、黄梅雨等意象渲染秋意萧瑟,回忆典袈裟卖米养母的往事,悲怆中透出对母爱的无尽追思。《墨萱图·其一》——王冕(元代)
>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赏析: 以萱草为喻,表达游子对倚门盼望的母亲的愧疚与思念,情感真挚而沉痛。 二、其他相关作品 《劝孝歌》
《岁暮到家》——蒋士铨(清代):
>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赏析:通过寒衣、家信等细节,刻画久别重逢时对母亲辛劳的愧疚与慰藉。
三、名句摘录
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王安石:南北总关心,杜宇声中忆母恩。- 王冕:游子行路苦,慈母倚门情。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孝道精神,既有对母爱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子女责任与愧疚的深刻反思,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