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清末民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今新会)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梁启超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九岁便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便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与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便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1898年,梁启超加入了光复会,成为中国的民主运动领袖之一。他为《自由报》等报刊撰写大量文章,呼吁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1901年,他因发表《新学伪经考》一书而被清政府判刑,流放到新疆。在新疆的十年时间里,梁启超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当地人民谋求福利,筹集资金用于修建水利工程和学校,并在新疆开始了著名的《边草堂书院》教育事业,为少年儿童提供了近代化的教育,并推广汉语拼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梁启超积极参与并赞成建立共和国政府,被任命为国务卿。但是,不久后,由于与孙中山的意见分歧,梁启超辞去了职务并离开了政坛。此后,他致力于文化和教育事业,撰写了大量的哲学、历史、教育等方面的著作,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梁启超在学术研究方面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他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梁启超不仅是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9年,梁启超因病去世,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