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的态度。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解析 - 从容:
指行为举止自然大方,不紧张、不局促
- 不迫:表示没有压力感,不受外界干扰,按自身节奏行事
- 整体形容人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和心态与稳健行动
近义词 镇定自若、处之泰然、不动声色、视若等闲
(均强调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状态)
二、出处与典故
古典文献
- 《诗经·小雅·都人士序》:“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原指古代百姓行为规范,后引申为镇定从容的态度
- 《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以鱼儿自在地游动比喻人的从容状态
历史典故
《旧唐书·刘世龙传》记载刘世龙处事冷静,曾从容应对反对者,显示其镇定能力
三、用法与示例
语法功能
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
典型例句
- 正面场景: 科学家在实验中从容不迫地操作仪器 - 紧张场景
- 文学引用:巴金《家》中描述人物从容不迫的举止,展现其性格沉稳
四、近义词辨析
需注意与“从容不迫”含义相近的成语,如“泰然自若”(侧重心态平和)和“处变不惊”(侧重应变能力),但“从容不迫”更强调行动与心态的协调统一。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从容不迫”不仅是描述外在镇定,更体现内在平和与自信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