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朝花夕拾》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民国时期创作的,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民众生活困苦。鲁迅深受这个时代的社会及政治问题所困扰,他的写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贫困和人民的痛苦。
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西方思想大量涌入,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鲁迅作为新文化的倡导者之一,在书中表达了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
个人经历
留学日本:鲁迅在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他的世界观逐渐转向了民主、科学和现代性。这一时期对他的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开始以新的观念和角度来认识中国社会,用现代的方式来创作文学作品。
支持学生运动: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创作动机
回忆与纪念:鲁迅决定创作一部散文集,回忆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和经历,以此来纪念自己的青春岁月和人生历程。
表达思想与立场:鲁迅痛恨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他坚持以真实、直观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并用尖锐的批评揭露社会的弊端。《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一些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现实中的困境和痛苦,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的理想。
写作过程
创作时间:《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综上所述,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自身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通过这部作品,鲁迅不仅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勾画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