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其经典著作《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部分模型:本我、自我和超我,并对每一部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下是一些弗洛伊德关于自我与本我的经典言论:
本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
自我
自我是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心理结构,负责处理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自我代表理智,遵循现实原则,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与自我的关系
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只有当马车夫驯服了马,指哪打哪,人马合一,才有可能臻至超我的境界。
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与协调
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超我和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其职责是督促自我压抑本我,使本我和欲望不能实现。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这些言论揭示了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深刻见解,强调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心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