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的创作背景是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晚年时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而精心撰写的自传体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富兰克林个人生平的回顾,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充满人生智慧的文学瑰宝。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蜡烛和肥皂制造商,家境并不宽裕。然而,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激发了富兰克林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勤奋和好学精神,通过自学和不断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年岁的增长,富兰克林开始涉足印刷行业,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印刷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创办了自己的印刷所,还成为了当时美国印刷业的佼佼者。在这个过程中,富兰克林不仅积累了财富,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印刷和传播书籍、报纸等文化产品,为美国的文化启蒙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印刷事业的成功,富兰克林还广泛涉足科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对电学和气象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发明了避雷针,为人类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散文家,他的《穷查理年鉴》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富兰克林自传》的创作背景还包括了富兰克林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和成就。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于1771年英国南部的都怀福德村,叙述了富兰克林家族史和逸事,从与哥哥在印刷铺当徒到建立图书馆,富兰克林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为日后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部分写于1784年巴黎附近的帕西村,在友人艾贝尔·詹姆斯和沃恩的敦促下,他写了自传第二部分,提出了著名的十三种美德。第三部分写于1788年美国费城的市场街,描述了他的事业取得成功、发明新式火炉、开办学校、出使英国、被扣在纽约等经历。第四部分是前三部分的补篇,补记了富兰克林出使英国,于1757年7月27日抵达伦敦,不辱使命,于1762年11月1日返回费城。
这部自传以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富兰克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