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壮志豪迈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自曹操《龟虽寿》,以老马喻指自己,展现暮年仍怀壮志的豪迈气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中的名句,表达攀登高峰、俯瞰众山的雄心壮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潜《读山海经》借神话传说,彰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建功立业类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郑燮《竹石》以激昂语言表达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曹操《龟虽寿》续写,展现老当益壮的军事抱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以帆船喻指理想,表达冲破困境的勇气。
三、奋斗精神类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通过自然现象比喻持之以恒的力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龚自珍《己亥杂诗》展现面对风雨仍坚守信念的坚韧品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以屈原自比,表达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四、历史担当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临终嘱托,体现对国家统一的深沉责任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以生死观彰显民族气节。
这些诗句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既有个人壮志的抒发,也包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建功立业"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