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核心要素,综合了历史记载与民俗传说:
一、纪念屈原为主流说法
核心事件
楚国大夫屈原因忠言逆耳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后,他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屈原遗体,纷纷划船打捞,并投糯米、鸡蛋等食物,后演变为粽子。
文化象征
龙舟竞渡象征驱赶蛟龙,粽子外缠彩丝则模仿龙鳞,体现了“驱邪避灾”的文化内涵。
二、吴越地区图腾祭祀起源
原始信仰
春秋时期吴越地区有龙图腾祭祀习俗,五月初五作为龙升天的吉日,人们通过龙舟竞渡、断发纹身等方式与龙建立精神联系。
与屈原传说的融合
后因屈原在此投江,吴越地区的图腾祭祀逐渐与纪念屈原结合,形成双重文化意义。
三、驱邪防疫的民俗功能
恶月恶日说
汉代以五月为“恶月”“恶日”,有“不举五月子”等禁忌,人们通过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方式驱邪避灾。
疾病预防
古人认为五月毒虫滋生,通过药物浸泡、环境净化等手段预防疾病,这些习俗与纪念屈原等活动并行发展。
历史演变
端午节从上古图腾祭演变为兼具纪念、防疫与民俗活动的综合性节日,其形成是中原文化与南方习俗融合的结果。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的国家级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