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学籍号,正式名称为“全国学籍号”,是教育部为了统一管理全国学生的学籍信息而设立的一种身份识别码。这个编号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唯一的,从入学到毕业,这个编号将伴随他们整个学习生涯,是他们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标识。
学籍号的构成:
G+身份证号码(18位) :根据《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编码。对于有身份证号码的学生,其学籍号为“G+身份证号码(18位)”。J+全国学籍系统自动生成的临时身份号码:
对于没有户籍的学生(无身份证号码),其学籍号为“J+全国学籍系统自动生成的临时身份号码”。如果该学生以后取得户籍,有了身份证号码,学籍号仍然是这个号码,而不会变更成“G+身份证号码(18位)”。
学籍号的意义
学籍号由16位或19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包括省市位、区县位、学校类别、学校代码、学生类别、届别、班、学生号、校验位等。具体构成可能因地区和学校而异。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原则上终身不变。
查询学籍号:
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就读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帮助查询学籍号。
建议:
如果有身份证号码,建议通过身份证号码直接查询学籍号,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如果没有身份证号码,应及时联系学校学籍管理员,获取全国学籍系统自动生成的临时身份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