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以下是他的主要资料整理:
一、早年经历
出生与家庭背景 生于四川成都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和祖父均担任官职。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后随兄长迁至上海、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东南大学附中。
反封建活动与文学启蒙
参与《半月社》等进步刊物活动,1923年与三哥李尧棠冲破封建束缚,赴法国留学。归国后投身文学创作,1927年发表《灭亡》等作品,开启文学生涯。
二、文学成就
代表作
-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系列)等;
- 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
- 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
- 翻译作品:《父与子》《大地》等。
文学地位
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良心”,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三、社会活动与荣誉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等职,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参与《烽火》杂志编辑及文艺抗敌协会工作。
四、晚年生活与逝世
1978年后开始《随想录》创作,历时7年完成,反映知识分子心路历程。
1999年患癌症后,经历插胃管、气管切开等治疗,2005年10月17日逝世,享年101岁。
五、其他重要信息
笔名: 除“巴金”外,还使用过佩竿、极乐、黑浪等笔名。 家庭影响
以上资料综合自权威传记、百科及文学研究文献,涵盖其生平和创作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