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宽容的名人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六尺巷: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因宅基地发生争执。张廷玉的母亲修书北京,希望张廷玉出面干预。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看后明理,主动让出三尺,叶家也深受感动,同样让出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为“六尺巷”。
蒋琬宽容杨戏:
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有人看不惯杨戏的态度,但在蒋琬面前嘀咕。蒋琬坦然一笑,解释说杨戏不是当面赞扬他的人,而是不会在众人面前说他的不是,这是他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蔺相如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后,深感惭愧,负荆请罪。
董笃行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与邻居发生争吵。董笃行回信说:“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主动让出几尺。邻居见状,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形成了一条胡同,称为“仁义胡同”。
陶行知宽容学生: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办公室。陶行知掏出糖果奖励男生,并告诉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男生感动得哭了,表示以后不再采取这种方式。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宽容的力量和重要性。宽容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赢得尊重和友谊。希望这些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