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忍不拔之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且不可动摇的精神品质。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核心含义
信念坚定:
指对某种理想、目标或价值观念具有毫不动摇的信仰,这种信念成为驱使行动的强大动力。
意志顽强:
在面对困难、挫折或逆境时,能够保持持久的耐力,不轻易放弃。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强调了成就大事不仅需要卓越的才能,更需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坚韧不拔、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反义词:摇摆不定、举棋不定。
四、使用场景与示例
个人成长:
在追求梦想过程中,需以“坚忍不拔之志”克服暂时的失败与挫折。
历史人物:
如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虽最终失败,但体现了其顽强斗志。
团队协作:
科研工作者需凭借这种品质长期攻关,才能取得突破。
五、相关辨析
与“坚韧不拔”相比,“坚忍不拔”更侧重在逆境中的持久忍耐,而“坚韧不拔”则强调精神力量的抗压性。例如,科研工作者常被形容为“坚韧不拔”,而长期抗战则需“坚忍不拔”的品质。
综上,“坚忍不拔之志”是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持续奋斗的精神状态,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