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

时间:2025-03-25 16:02:13 悲伤文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卜居》。其完整表述为:

>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具体解析:

出处背景

该句出现在屈原被流放期间,因政治失意而通过卜居诗表达对楚国命运的忧虑。诗中,屈原借自然现象与人事对比,抒发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

核心含义

- 物与人的辩证:

通过“尺”与“寸”的长度对比,说明事物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相对的适用性。

- 哲理升华:与“金无足赤”(黄金虽纯但仍有瑕疵)类比,强调完美是相对的,应接纳不完美。

相关典故

甘戊出使齐国遇河难渡,船夫以“尺短寸长”劝阻,甘戊以“物各有长”反驳,体现了该句在实践中的智慧。

后世影响:

语言规范:

成为汉语成语,广泛用于表达对事物全面看待的哲学思想。

文化象征:与“天外有天”等俗语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辩证思维体系。

综上,该句是屈原借卜居诗提出的哲学命题,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