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中秋词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以下是对他几首中秋词的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饮酒达旦,大醉之后所作,兼怀其弟苏辙。
赏析: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句,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阳关曲·中秋月》
背景:此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赏析:词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句,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清寒月色和空寂的长廊,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词风柔婉,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无奈的无奈。
《念奴娇·中秋》
背景:此词同样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赏析:词中“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等句,描绘了中秋夜长空万里、月华如练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月宫清净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词作意境深远,情感豪放洒脱,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总结:
苏轼的中秋词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中秋美景的赞美,更寄寓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无论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哲理性追寻,还是《阳关曲·中秋月》中的离别感慨,亦或是《念奴娇·中秋》中对月宫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都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