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罕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én jì hǎn zhì,指 很少有人到达或经过的地方,常用来形容偏僻、荒凉的地理环境。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人迹”:指人的足迹、踪迹,引申为人类活动的痕迹;
“罕至”:意为稀少、罕见,强调到达频率极低。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荒无人烟、不毛之地、穷乡僻壤、人烟稀少、荒山野岭;
反义词:人来人往、人山人海、门庭若市、车水马龙。
三、用法与出处
用法:
多作谓语、定语,例如“探险队深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出处:
最早见于汉代荀悦的《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四、补充说明
该成语常与自然景观(如“南城县东百余里龙门山”)或社会现象(如“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结合使用,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