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其别称和雅称丰富多样,既有源于其特性或行为的俗称,也有文人雅士赋予的称谓。以下是综合整理:
一、常见别称
犬 最直接的古称,体型大的称为"犬",体型小的称为"狗"。
地羊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狗为"地羊",因与"龙"谐音,故有"乌龙"、"白龙"等变称。
黄耳
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狗为"黄耳",苏轼《咏犬》诗中亦用此称谓。
韩卢
源自战国韩国名犬,后泛指优秀猎犬。
其他
包括"乌龙"(尾巴有悬蹄)、"白龙"(毛色特征)、"豺舅"(因豺对狗的崇拜)等。
二、雅称与文化内涵
吉兽
狗在古代被视为"吉兽",象征忠诚与守护。
义畜
指人类驯化的家畜,如《尔雅翼》称狗为"义畜"。
虎酒
源自"虎食狗肉"的典故,故称狗为"虎之酒"。
三、特殊称谓
京巴: 明代宫廷宠物犬,现泛指哈士奇。 斗牛犬
四、总结
狗的称谓反映了其作为忠诚伴侣和实用动物的双重属性。从"犬"到"黄耳"的演变,既有对动物特征的描述,也蕴含了人文情感。这些别称和雅称共同勾勒出狗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