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这一命题,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原句出处
该句出自曹禺的话剧《桥隆飙》第十幕,原文为:
>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若蔑理可以得志,无一人起而问之,千古是非,从此颠倒,天下不复有王矣。
二、核心含义
短期与长期胜负的辩证 短期内,力量(如体力、权术)可能决定胜负;但长期来看,符合客观规律和道义的行为才是最终决定因素。
道义与力量的关系
力量虽能带来短暂优势,但若违背道义,则可能引发更广泛的不满与反抗。历史上,真正被后人铭记的往往是为理者而非仅凭武力者。
三、应用场景
国家关系
国家间的竞争需兼顾实力与道义,单纯依赖武力扩张难以实现持久和平。例如,历史上暴虐的政权往往因失去民心而灭亡。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中,短期利益可能通过权术手段解决,但长期关系依赖信任与道德基础。
四、相关哲理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新事物(如符合社会规律的制度)虽在初期可能弱小,但因其顺应历史潮流,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辩证法思想
总结
该句通过对比“一时”与“千古”的胜负标准,强调了道义在历史长河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是对个人行为的劝诫,也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