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故事
故事一:小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没有挑好的,也没有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故意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的谦让精神,他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是道德行为的典范。
故事二:杨时求学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这个故事体现了杨时的尊师重道和勤奋好学精神,是道德与学识并重的典范。
关于道德的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展示了道德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榜样。希望这些内容能对您的道德修养有所启发。